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

秦趙澠池之會

(一)秦王設九賓,招藺相如獻和氏璧,相如告以「完璧歸趙」後,秦王的反應如何?他怎麼說?怎麼做?

※羅絜  四年級

秦王設九賓,招藺相如獻和氏璧,相如告以「完璧歸趙」後,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。秦王說:「今天殺了藺相如,也得不到和氏璧,還會破壞兩國之間的交情,不如放他回趙國,趙王難道會為一塊璧玉而欺騙秦國嗎?」終於還是在宮殿上正式接見藺相如,完成外交禮節後就讓他回國。


※陳兆德  八年級

秦王在朝廷上請藺相如把和氏璧拿來,藺相如說:「秦國從穆公以來的二十多位君王,從來沒有一個堅守盟約的,臣擔心被大王欺騙,對不起我國國君,所以派人走小路把它送回去,現在已經到趙國了。而且秦比趙強,大王只派一個人到趙國,趙國就把和氏璧送過來。現在秦國如此強大,先把十五座城送我們,我們也不敢留著它啊!我知犯了欺君之罪,但我情願被烹殺,希望大王和各大臣能考慮個清楚。」
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秦王設九賓,招藺相如獻和氏璧,藺相如告以「完璧歸趙」。秦王的部下要把藺相如拉走,秦王說:「就算現在殺了藺相如,還是得不到和氏璧,反而會破壞秦趙兩國之間的交情,不如好好款待他,讓他回趙國。趙王怎麼可能會因為一塊玉璧而欺騙秦國呢?」秦王最後在朝廷上正式接見藺相如,完成外交禮節後讓他回國。我覺得秦王真的很聰明,他做出明確的判斷,並沒有把藺相如殺掉,敗壞自己的名聲,他讓藺相如回國,保全了秦國的威望。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秦王齋戒五日後,設了九賓,準備此時讓藺相如獻上和氏璧,但藺相如卻在眾臣面前說:「自穆公以來,秦國換了二十幾個國君,從來沒有一位信守與各國的承諾,所以我惟恐被欺騙,也怕辜負趙王,所以已先派了人將和氏璧送達趙國。秦國強盛趙國弱小,您派一個人到趙國,趙王就立刻讓我捧璧而來;秦國如此強大,如今先把十五座城給趙國,趙國也不敢把玉藏起來而得罪秦國啊。我知道自己欺騙了秦王,也應當受死,就烹殺我吧!但請各位大臣好好思考。」秦王與群臣相互注視而感到錯愕,他的部下都想處決藺相如,但秦王說:「現在解決藺相如,我們更得不到璧,也壞了兩國之間的友好,不如好好對待藺相如,讓他回去趙國。我也相信趙王不會因一塊璧而欺騙我。」接著趙王見了藺相如,也讓他平安回到趙國。


(二)敘述澠池之會秦趙第一次「過招」比高下的過程和結果。

※羅絜  四年級

秦王使使者去告知趙王,想在西河南邊的澠池與趙王進行友好會見。趙王就去赴會,相如隨行。宴會上,秦王說::「寡人聽說趙王喜愛音樂,請您彈彈瑟吧!」趙王就彈起瑟來。秦國的史官上前寫:「某年某月某日,秦王與趙王一起喝酒,令趙王彈瑟。」藺相如上前說:「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本土音樂,讓我給秦王捧上盆缻,以便娛樂。」秦王不肯擊缻,相如說:「在這五步之內,我脖子裡的血要濺在大王的身上了!」秦王不太高興,也只好敲一下缻。趙國史官就寫:「某年某月某日,秦王為趙王擊缻。」
接著,秦國的大臣們說:「請趙國將十五座城池獻給秦王。」相如也說:「請秦國拿咸陽當作獻禮祝福趙王。」秦王始終未能壓倒趙王。趙王也部署了大批軍隊來防備秦國,因而秦國也不敢有什麼舉動。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趙王與秦王在西河南邊進行一次友好的會面。在酒會上,大家都喝酒喝得很愉快時,秦王對趙王說:「我私下聽說您愛好音樂,不如來彈奏瑟吧!」趙王開始彈奏,秦國的史官便紀錄:「某年某月某日,秦王與趙王一同飲酒,秦王命令趙王彈瑟。」此時藺相如上前對秦王說:「趙王私下聽說秦王擅長秦國音樂,請秦王敲擊我奉的盆缻,娛樂大家。」秦王大怒,不肯演奏,於是藺相如更進一步上前呈上盆缻,結果還是被回絕。藺相如又說:「請王准許我在五步之內,將我頸上的血灑在您身上。」秦王左右的士兵想上前抓走藺相如,卻被他大聲斥責而跌倒在地。秦王很不情願的拍了一下盆缻,藺相如便吩咐趙國的史官寫下:「某年某月某日,秦王為趙王擊缻。」


※陳兆德  八年級

秦王和眾大臣互相發出驚嘆聲。有侍從想把他拉下來,秦王就說:「現在殺了他,還是得不到和氏璧,反而壞了兩國的交情,不如好好款待他,再放他回去。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而欺騙秦國嗎?」終於還是正式接見藺相如,完成外交禮節後讓他回國。
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秦王喝酒喝得很高興,說:「寡人私下聽說趙王喜愛音樂,請演奏一下瑟吧!」趙王就彈奏起瑟來。秦國的史官寫道:「某年月日,秦王和趙王飲酒,令趙王彈瑟。」藺相如上前說:「我聽說秦王擅長本土音樂,請讓我捧著盆缻給您,以相互娛樂。」秦王很生氣,不答應。藺相如向前呈上缻,跪下請秦王敲擊,秦王不肯擊缻。藺相如說:「五步之內,我藺相如脖子上的血就要濺到大王的身上了。」侍從要砍殺藺相如,藺相如用眼睛瞪他們,大聲責罵,他們被嚇得往後退。於是秦王很不高興的敲了一下缻。藺相如回頭叫趙國的史官寫道:「某年月日,秦王為趙王擊缻。」藺相如真是勇敢,他為了趙國的尊嚴,隨時準備犧牲自己的性命。


(三)根據資料,寫出秦趙兩位君王的特質,說說看你比較欣賞誰?

※陳延珉  六年級

秦王沒有遵守約定,不肯讓出十五座城來交換玉璧,又喜歡侮辱別人。
趙王很膽小,連小小的會議都不敢去,但他懂得雇用人才。
我比較欣賞趙王,他不像秦王是個騙子。


※陳兆德  八年級

藺相如在九賓大典上與秦國國君說明為什麼要「完璧歸趙」時,我覺得秦王是個理智大方的人,因為他想到未來可能發生的事,並提早避免。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秦王是個橫行霸道,想要什麼就必定要得到的人,但是卻又好面子,而因此失去了得到和氏璧的機會。
趙王因為本身國家的弱小,所以行事上也比較膽小,秦王要他彈奏,便照做。
秦王雖然霸道,卻也有野心和權謀,能使國土壯大,比起趙王,秦王可能是個較好的國君,但是在人格方面趙王比較老實,所以兩人都有可欣賞之處。
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秦王很聰明,也很會占別人的便宜;趙王很膽小,但是他很會用人,也會接受他人的計策。其實兩個人都是很好的國君,秦王在外交上往往能得利,攻打他國也能爭取到許多利益;而趙王能任用賢能,讓人才幫他治理國家、打仗、在外交上不會吃虧。如果有國君能身兼兩人的長處,那麼他一定能統一中國。

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

藺相如完璧歸趙

(一) 「秦王坐章臺見藺相如」,「傳以示美人及左右,左右皆呼萬歲」秦王君臣一片歡欣,幾乎忘記藺相如的存在,這顯示秦王的何種態度?藺相如的感受又是如何?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秦王在章臺接見藺相如,藺相如上前將和氏璧奉給秦王,秦王很開心,把璧傳給左右侍從和美女看,左右皆呼萬歲。秦王在休閒用的章臺接見藺相如,又把和氏璧隨意地傳給左右侍從,非常不尊重趙國及藺相如,讓藺相如感到被欺侮。他火冒三丈但仍控制情緒,冷靜思考對策。

※呂永玄  五年級

秦王坐章臺見相如,得璧後傳以示美人及左右,左右皆呼萬歲,幾乎無視於相如的存在。由此可知,秦王對相如的態度傲慢無禮,沒有尊重之意,這使相如感到很生氣,便藉口璧上有瑕,請指示王的理由要回璧, 因為他已知秦王無意償城。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秦王在一個娛樂性的地方接見藺相如,拿到玉後又如此玩弄,他的態度並沒有把和氏璧當成是國寶,好像只是得到了一個新的玩具並非想要珍藏。且秦王無視於藺相如的存在,並無意把十五座城給趙國。而藺相如感覺被秦王玩弄,無視於趙國的誠意,所以找了一個藉口把玉又騙回自己手中。


※陳延珉  六年級

秦王態度不是很尊重趙國,因為他在章臺接下玉璧,又把璧拿給左右的人看,讓藺相如覺得秦王在戲弄他。


(二)「趙王乃齋戒五日,使臣奉璧,拜送書於庭。」.又是「齋戒」、又是「拜送書於庭」,趙王為什麼要這樣做?藺相如為何要強調此事?

※呂永玄  五年級

相如對秦王說:「趙王齋戒五日,派臣奉璧,在朝廷上拜送國書,表示對秦國大王的尊重與敬意!」相如強調此事,是要秦王也像趙王一樣齋戒五日,並設九賓於庭,以示對趙王的尊重,這樣相如才敢將拿回來的璧再給秦王。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趙王決定要把玉送到秦國後齋戒了五日才請藺相如奉玉到秦國,而到了秦國藺相如又恭敬的送給國書,這一切都是為了表現對大國的尊敬,但秦國卻始終不拿出十五座城,所以藺相如才如此強調這幾件事,希望秦王表現出大國之風,達成對趙國的承諾。


※陳延珉  六年級

因為趙王要表示他對秦王的尊敬,所以趙王齋戒五天,拜送書於庭,藺相如要秦王對趙王表示尊敬,也要齋戒五天。
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趙王齋戒了五天,派遣藺相如捧著和氏璧,在朝廷上恭敬地拜送國書。趙王這麼做是為了表示對秦國的尊敬,而藺相如強調此事是為了要秦王也跟趙王一樣這麼做,以表示兩國是平等的。


(三)藺相如藉口要指出白玉的斑點而「騙回」玉璧後,為何秦王沒有強行逮捕他?(他說了什麼?做了什麼?)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藺相如把璧交给秦王後,卻不見秦王有意要把十五座城給趙國,於是利用藉口指出白玉上有斑點,而將玉騙回自己手中,並退到章臺的柱子旁對齊王說::「當趙國得知秦國想用十五座城交換璧玉時,所有臣子都認為秦國強大,必定會貪得璧玉而不給城。但只有我認為:平民百姓之間都講求誠信,何況是大國呢?再說,也不必因為一個玉而造成秦國不開心。所以趙王齋戒了五日,便派我來秦國,恭敬的送上國書,我們如此尊敬秦國但您卻在這個非正式的地方接見我們,拿到玉後還交與美人,這不就是在戲弄我嗎?我想大王拿了玉卻不給我城池,如果大王想逼迫我,我便與這塊玉一同碎在柱子上。」

秦王為了維持大國的風範和保護璧玉,沒有逮捕藺相如。


※陳延珉  六年級

相如曰:「大王想得到玉璧,派人送信給趙王,趙王就跟群臣討論,大家說:『秦國貪婪,仗著國力強大,想空言得到玉璧,所以趙國可能拿不回城池。』討論結果是不給秦國玉璧。臣以為布衣之交都會講求信用,何況是大國?再說也不想因為一塊璧就讓秦王不高興。於是趙王齋戒五天,使臣奉璧,拜送書於庭。何者?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。今臣至,大王見臣列觀,禮節甚倨;得璧,傳之美人以戲弄臣。臣看大王無意要給趙十五座城,所以我收回了璧。如果大王逼我,我就把頭和璧拿去撞柱子。於是相如就手持玉璧,斜眼看著柱子,準備要撞過去,以此逼秦王妥協。
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給十五座城池的誠意,就說:「玉上有斑點,讓我指給大王看。」秦王把璧交給藺相如,而藺相如拿著璧退後幾步倚靠在柱子上,怒髮衝冠的說:「……我看大王沒有給十五座城池的誠意,於是將璧取回。如果大王要逼我,那我的頭就跟這塊璧一起撞碎在這根柱子上!」說完藺相如斜眼看著柱子,準備朝它撞下去。因為秦王怕璧碎掉,所以沒有強行逮捕他。秦王跟他道了歉,請他不要這麼做,並召來官員查看地圖,指著從某地到某地一共十五座城池給趙國。


※呂永玄  五年級

相如以「璧有瑕,請指示王」的藉口騙回璧,但秦王卻不敢將他強行逮捕,因為相如說:「趙王齋戒五日,派臣前來奉璧,以示對秦國的敬意,但大王態度和禮節都很傲慢,還將璧傳之美人戲弄臣。臣見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,故臣復取璧。大王必欲急臣,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。」說完,相如便對準柱子,準備擊柱,秦王怕璧破,只好道歉。


(四)秦王答應齋戒五天、設九賓等要求後,藺相如採取什麼行動?為什麼?

※陳延珉  六年級

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,但必定背約不給城邑,便派他的隨從穿上老百姓的衣服,懷中藏好玉璧,從小路逃出,把和氏璧送回趙國。
因為他擔心秦王會不守信用,要和氏璧而不給城邑,所以他就偷偷派人將和氏璧送回趙國,自己留下來承擔一切後果。
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藺相如衡量秦王是假裝要給趙國城池,實際上趙國是拿不到的。於是藺相如就用了個「緩兵之計」,先要求秦王齋戒五天、設九賓,並暗中叫他的隨從穿上褐衣,懷中藏好玉璧,從小路逃出,把玉璧送回趙國。藺相如這麼做是為了保全趙國的名譽,信守他對趙王的承諾,不然到時候趙國沒拿到十五座城池,和氏璧卻被拿走了,可能連藺相如都被殺了,趙國丟盡了面子,還會遭到各國的恥笑。


※呂永玄  五年級

秦王答應齋戒五日及設九賓等要求後,藺相如覺得秦王雖然齋戒,但還是不會償城,於是便將璧交給信任的隨從,要他將璧藏於懷中,穿褐衣做為掩護,走小路回國歸璧,而相如自己則留於秦,為了替趙國抗秦,並完成趙王的要求,他甚至有犧牲自己的決心。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秦王答應齋戒五天、設九賓後,藺相如便一心想要把璧玉送回趙國。因為它看出秦王並非真心想把城交要趙國。於是他找了一個身旁的隨從,把隨從的衣服換下,換成平民百姓所穿的粗麻布衣,並把玉用一塊布包緊,套在脖子上藏在衣服裡,從小路中逃出,把玉帶回趙國。藺相如沒有跟著隨從逃跑,是因為他代表了趙國,如果逃跑了便丟了趙國的臉,且玉被送回趙國後,藺相如已準備可能為國犧牲。

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

藺相如出使秦國

(一) 從第一段看來,廉頗和藺相如的地位有何不同?誰佔優勢?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廉頗是趙國的名將,曾在西元前二八三年攻打齊國,並打下了陽晉,被趙王封為上卿。而藺相如只是宦者長繆賢的一位門客而已。無論比地位、比權勢、比金錢、比名聲都是廉頗比較佔優勢。


※呂永玄  五年級

廉頗是趙國的良將,在趙惠文王十六年時,攻打齊國,大獲全勝,佔領晉陽,因而受封為上卿,以勇敢善戰聞名於諸侯間。而藺相如卻只是宦者令繆賢的一位門客而已,所以在地位上,廉頗遠遠超過藺相如,也佔有優勢。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廉頗是一位在各諸侯國之間都揚名的將領。他曾經帶著趙國軍隊攻下齊國的陽晉,也因此以勇敢而天下聞名。當時,趙惠文王身邊有一位最親近的宦官——繆賢,而他的門客就是藺相如。

沒沒無聞的藺相如雖然比廉頗多了智慧,但是廉頗的地位遠超過藺相如,所以廉頗在朝廷以及軍事方面都佔優勢。


※陳延珉  六年級

廉頗是一位大將軍,曾經率兵攻打齊國,大敗齊軍,佔領了陽晉,被封為上卿,以勇敢善戰揚名於諸侯國家之間。藺相如只是趙國宦官首領繆賢家的一個門客。所以廉頗佔有優勢。


※陳兆德  八年級

廉頗是趙國將軍,有一次他率領大軍攻打齊國,並成功的佔領了陽晉,因此被封為上卿,還因勇敢善戰而揚名於各個諸侯間。藺相如是趙國宦官繆賢家的一位門客。相形之下,廉頗地位高於藺相如。


(二) 藺相如為什麼以及如何勸繆賢不要投靠燕王?請把其中道理說清楚。

※陳延珉  六年級

因為繆賢在家裡藏了一塊和氏璧,被趙王發現了,有欺君之嫌,所以繆賢想要逃到燕國,藺相如就開始勸他,藺相如說:「趙國強,燕國弱,而你得到了趙王的寵信,所以當初燕王想和你交朋友。現在你是在逃亡,燕國怕趙國,燕王會把你綁起來送回趙國。你還是露出肩背,趴在斧刃上請罪吧!這樣可能會被赦免。」


※呂永玄  五年級

繆賢曾經買下從楚國丞相昭陽君官邸偷來的「和氏璧」,卻在趙王出外打獵之際被搜出來。繆賢怕趙王問罪,便打算逃亡燕國。因為趙王與燕王曾在國境上見面,燕王還私下與跟隨在趙王旁的繆賢握手,希望與他交友,所以他認為燕國可能會收留他。但藺相如連忙阻止繆賢,說:「趙強燕弱,因此燕王才想跟被趙王寵信的您做朋友。如今您逃亡燕國,燕王必將您綑綁送回趙國,因為燕王懼怕趙國的勢力,所以您還是脫掉上衣,露出肩背,趴伏在斧刃上請罪,才有可能被赦免。」
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楚威王因丞相昭陽屢建奇功,於是把和氏璧賞賜給他。有一天,昭陽在湖畔樓閣上宴客,拿出和氏璧讓賓客觀賞,和氏璧卻在混亂中失竊。竊賊逃到趙國,和氏璧以高價賣給繆賢。趙王趁打獵時突襲繆賢的宅院,搜出了和氏璧。繆賢怕趙王問罪,要逃往燕國,藺相如阻止他說:「您怎麼知道燕王的心思呢?」繆賢說:「我曾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會面,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說:『希望跟您交個朋友。』我是因為這樣才要往燕國去的。」藺相如說:「趙國強,燕國弱,您因得趙王寵信,故燕王想結交您這個朋友。如今您正要逃走,燕國懼怕趙國的威勢,不但不會收留您,反而會把您綁起來送回趙國。您不如脫掉上衣,露出肩背,趴伏在斧刃之上自請懲罰,這樣或許會僥倖被赦免。」繆賢照做,趙王果真開恩赦免了繆賢。


※陳兆德  八年級

當繆賢偷偷買下和氏璧後,卻被趙王發現,並把它奪走。繆賢深怕趙王問罪,於是準備跑到燕國避難,藺相如卻勸他不要去,而繆賢說了燕王之前曾希望和他做朋友,為什麼不去燕國呢?藺相如就說明現在趙國比燕國強大,如果現在逃過去的話,燕國非但不收留你,還會把你綁起來送回趙國,你還不如脫下上衣,露出肩膀,趴在斧刃上請罪,說不定這樣還能被赦免呢!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繆賢看上了楚相被偷竊的和氏璧,便以高價買了那塊璧。當時,昂貴或稀有的物品是必需獻給國君,但繆賢卻沒有如此做,因而犯下了大罪,也得罪了趙王。於是繆賢決定要去燕國投靠燕王,卻被門客藺相如制止,他問:「你為何知道可以信任燕王而去投靠呢?」繆賢回答:「我曾經隨著趙王到兩國的邊界會談,當時燕王就曾私下表示願意與我做朋友,所以我了解燕王的心思。」藺相如說:「 當時燕王這麼說是因為燕比趙弱,而你又與趙王如此親近,燕王當然會這麼想。但現在你與趙王對立,燕王反而可能將你綑綁送回趙國!您不如脫下上衣,露出肩膀,讓趙王鞭打或趴在斧刃上以謝罪。」最後繆賢真的得到了趙王的赦免。


(三) 藺相如「奉璧入秦」時,已經想好對策了嗎?請寫下他的計畫。

※陳兆德  八年級

趙王召見藺相如,與他討論要怎麼應付秦國的要求而不會造成損失時,藺相如便計畫如果秦王把城邑全都給了趙國,那我們也把璧玉給他;但如果秦王沒誠意要給城的話,那他一定會把璧玉帶回趙國。


※陳延珉  六年級
藺相如「奉璧入秦」時,已經想好對策了。秦國想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,趙國如果不答應,趙國理虧;如果趙國給了玉璧,秦國卻不給城,秦國理虧。兩種對策衡量一下,寧可答應,讓秦國來承擔理虧的責任。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藺相如之所以會見到趙王,是因為繆賢的推薦。所以他見趙王之前就想好對策了。如果秦國有意誠懇的將土地換給趙國,那麼藺相如歸來時便會帶著那十五塊土地的版圖回國。但如果秦國無意將土地納入趙國,藺相如便會把完好的和氏璧帶回。


※呂永玄  五年級

藺相如奉璧入秦時,已想好如果秦國的十五座城池入趙,則將和氏璧留於秦;但秦國十五座城池若無入趙,則把和氏璧完好的帶回趙國。
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趙王召見藺相如,問他說:「秦王要以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,可以給嗎?」他答:「秦國強,趙國弱,不得不答應。」趙王說:「如果秦王得了和氏璧,卻不給十五座城池,該怎麼辦?」他答:「秦國要用城換璧,趙國如果不答應,是趙國理虧;如果趙國給了璧而秦國不給城池,是秦國理虧。兩者衡量一下,寧可答應,讓秦國去承擔理虧的責任。」趙王問:「可以派誰去秦國?」他答:「若大王一定沒有人可以派遣,臣願意奉璧前往。假使趙國得到城池,就把璧留在秦國;趙國得不到城池,那臣一定完璧歸趙。」於是趙王派遣藺相如奉璧入秦。

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

張儀連橫 分化諸侯

(一) 張儀在楚國遭遇何事?狼狽返家後,妻子怎麼說?張儀的反應如何?由這個反應可見他心中在盤算什麼?

※ 陳延珉 六年級

張儀在楚國遊說時,被楚相懷疑偷東西,就被處鞭刑。回家後,他的妻子說:「唉!你要是不去讀書,不去遊說諸侯,又怎麼會遭受這樣的恥辱呢?」張儀問妻子:「我的舌頭還在嗎?」妻子說:「當然還在啊!」張儀說:「這就夠了。」

由此可見他還想要繼續遊說各國。


※ 呂永玄 五年級

張儀完成學業後,便嘗試去接近楚國宰相,一起吃飯、談話。但是楚國宰相的玉璧卻在之後弄丟了,於是宰相的下人認為玉璧被張儀所偷,將他拘捕,加以拷打。張儀不認,只好釋放。

張儀回到家,妻子說:「唉!如果不去讀書、遊說,哪會受到這種恥辱!」張儀接著問妻子:「我的舌頭還在嗎?」妻子含笑回話:「當然還在!」張儀說:「那就夠了。」由此可見,蘇秦根本不打算放棄遊說,想要繼續朝這方面發展。


※陳兆德 八年級

張儀向鬼谷子學習,完成學業後便到各地遊說。剛好有一次楚相開了酒席,張儀就順便去遊說。但喝完酒後楚相發現遺失了他的璧玉,有些楚相的門客懷疑是張儀做的,就去告訴楚相,於是張儀就被大家捉起來鞭打了數百下,但他仍不認罪,最後就被釋放了。回到家後,他的妻子說:「唉!如果當初你不去讀書、不遊說各國,又怎麼會受到這樣的恥辱呢?」張儀就回問說:「看我的舌頭在不在?」妻子笑著說:「還在啊!」他說:「那就夠啦!」

由這些事情中可以知道張儀並沒有對自己失望,反而覺得自己有成功的潛能和機會。


※ 黃郁文 七年級

張儀完成學業後,想要到各個國家遊說諸侯。張儀到了楚國,與楚國宰相一起飲酒,不料那位宰相卻丟了一塊璧玉,所有的人都猜測是張儀偷的,他們認為張儀貧困而品行不好,所以偷玉的人一定是他。於是一同把張儀抓起來鞭打了數百下,但張儀不承認,所以楚國只好放了他。

張儀回家後,他的妻子感嘆的說:「唉!如果你不讀書、不去遊說君王,又怎麼會受辱。」張儀回答:「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?」妻子回答:「當然還在啊!」張儀說:「那就好了啊!只要我的舌頭還在,那我就可以再去遊說君王,不是嗎?」


(二) 蘇秦如何幫助張儀到秦國求得功名?

※朱宥諺 七年級

蘇秦為了不使「合縱」的友好聯盟遭到秦國的破壞,想要找個人派到秦國去,於是把張儀召來,卻又好幾天不接見他,接見他時叫他坐在大廳下,用餐時給他吃下等的飯菜,並責備他說:「憑你的才華居然讓自己窮困到這種地步!我難道不能推薦你當個官嗎?你根本就不值得被收留。」說完就把張儀打發走了。張儀受到羞辱後決定投奔秦國。蘇秦羞辱張儀是為了要激發張儀的鬥志,因為張儀可能會因為小的利益而不能成就大業。蘇秦派了一個親信暗中跟隨張儀,跟他住同一間客棧,漸漸接近他,送他車馬金錢,他才有機會到秦國見到秦惠王,被秦惠王用作客卿。


(三) 張儀寫信給楚相說什麼?由此可見張儀是怎樣的人?

※ 黃郁文 七年級

張儀因為被誤會是偷玉的小偷而被楚國的宰相鞭打了數百下。現在張儀成為秦國宰相,而秦國想要擴張自己的版圖,張儀就趁這個機會寫信給當初鞭打他的楚相,信上寫:「當年我陪你喝酒,結果卻因為我貧窮而被你誤以為是小偷,還受了侮辱,你現在最好守住你的國家,因為我將要奪走你的領土了。」

由此可知,張儀是個有仇必報、不會讓自己平白受辱的人。


※ 陳兆德 八年級

張儀在成為秦國丞相後,就寫了封信給當初羞辱他的楚相,藉以警告:「當初我和你喝酒,我並沒有偷走你的璧玉,你卻鞭打我、羞辱我,現在你最好守好你的國家,因為我要把你的城池給攻下來了!」

由此可知張儀雖然是一位正人君子,但對仇恨卻是抱著有仇必報的心理,他是個自尊心很強的讀書人。


※ 呂永玄 五年級

張儀因為蘇秦的幫助,成功的當上秦國宰相。張儀十分感謝蘇秦,便決定阻止秦王攻趙。一段時間後,張儀地位穩固,寫信給楚國宰相,說:「當初與你共飲,我沒偷你的玉璧,你卻冤枉我、鞭笞我!現在你可要好好守穩楚國,我要去取你的城池了!」

從這兩件事,可以明白張儀是位有恩必報,有仇必還的人。


※ 陳延珉 六年級

他說:「當初我陪你喝酒,我並沒有偷你的玉璧,你卻冤枉我、鞭打我,現在你把你的城守好,因為我要偷你的城了。」可見他是一個有仇必報,心機很重的人。


※ 朱宥諺 七年級

張儀寫信給楚相說:「我當初陪你喝酒,並沒有偷你的玉璧,但是你卻冤枉我,還鞭打我。現在你最好把你的國家守好,因為我要去攻下你的城池了!」張儀是個很記仇的人,從那篇檄文就看得出來。「有恩報恩,有仇報仇」,有恩一定要報答,有仇也一定要報復,一定要讓仇人知道他對不起自己什麼,這樣才不會對不起自己的自尊。

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

蘇秦佩六國相印

(一) 蘇秦「出遊數歲,大困而歸」,他的家人如何對待他?他被家人嘲笑後的反應如何?他做些什麼?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蘇秦在外遊學數年,卻沒有受到重視,所以只好回到老家。回家後,他的兄弟妻嫂便在私底下嘲笑他,他們說:「依照我們周人的習俗,大家都應該整治產業,努力發達工商,以追求那從商得來的盈利為目標,結果你卻放棄本業,而從事靠說話就能成功的工作,你的失敗是我們早就預料到的。」

蘇秦聽了很慚愧,於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,整日不出,並重新讀了他所唸過的書,又得到了新知識,尤其是精研兵書,建立自己的一套謀略。


※呂永玄  五年級

蘇秦出遊數歲,大困而歸,他的家人就嘲笑他、輕視他,認為他不該放棄歷代產業而選擇去當說客。蘇秦受到家人的嘲笑,非但沒有灰心喪志,反而重新學習,然後再度到外遊說各國合力抗秦。在他幾次的努力下,終於成功使六國達到共識,而他也成為佩六國相印的大人物。
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蘇秦「出遊數歲,大困而歸」,他的家人都譏笑他。因為他的家人認為他應該治理產業,從事工商,追求那百分之二十的盈利,但是他卻捨棄本業去做遊說之事。蘇秦被譏笑後覺得很慚愧,也暗自傷感,於是他閉門不出,把自己的藏書全部讀完。他說:「一個讀書人既已拜師受教,卻不能藉學問來獲得榮華富貴,那麼讀再多書又有什麼用呢?」他找到一本周書《陰符》,埋頭苦讀,下了一整年工夫,琢磨分析,終於找到了迎合國君心意的門道。


※陳兆德  八年級 

在第一次的遊說失敗後回到家鄉,他的家人並沒有支持他,反而暗中嘲笑他。當他被家人嘲笑後他為了求進步,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反省自己的失敗,並把重點集中在周書《陰符》專精其書,然後在一年之後遊說六國,得到了支持。



(二) 你認為蘇秦是個怎樣的人?他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?

※陳兆德  八年級

他是個從失敗中求進步的人,當他被家人嘲笑時,心情已經被丟下深淵。但他並沒有沉溺於失敗,反而從中找出更進步的方法,專精周書《陰符》,最後得到了肯定,然後又得知人性的悲哀,但他卻原諒過去對他嘲笑的人。

蘇秦是個值得學習的人,他的上進心、他的寬容心,都是值得讓人學習的。


※呂永玄  五年級

我認為蘇秦是位很努力、不輕言放棄的人,因為他出遊數歲,大困而歸時,蘇秦仍無打消遊說各國的志願,於是他重新把讀過的書再讀一次,並鑽研《陰符》。而他的努力,也讓他有了一番成就。

蘇秦出遊而受挫時曾被家人看輕,但後來他功成名就後,也沒有對家人很不好,反而把財富分給親戚家人,這種能夠不記恨,反而可與他人分享的情操,是值得學習的。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原本沒沒無聞的蘇秦,因提出了合縱之說,而受到六國的重視,從一個貧困的讀書人,變成了佩有六國相印的縱約長。

這時過去不願見蘇秦的周顯王,便開始畏懼他,還派人事先清理蘇秦要經過的路。而他的兄弟妻嫂更是不敢直視蘇秦,雖然如此,蘇秦並沒有因而責怪任何人,因為沒有人可以預測他的成功。而且到了最後,蘇秦還給了所有曾看不起他的親戚錢財。

蘇秦的寬宏大量值得我們學習,他不但沒有對之前不看好他的人斤斤計較,還給了錢財。

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

晏子識拔賢才

(一)晏子「不死君難」的故事,請你寫寫看:
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,遂取之。莊公通焉;崔子弒之。「……故君為社稷死,則死之;為社稷亡,則亡之。若為己死,而為己亡,非其私暱,誰敢任之?」……門啟而入,枕尸股而哭。興,三踊而出。人謂崔子「必殺之。」崔子曰:「民之望也,舍之,得民。」(左傳)

※呂永玄  五年級
 
        晏子「不死君難」
崔武子因為看見棠姜長得非常美麗,便將她娶回家。但是有一次他卻發現齊莊公與妻子暗地裡約會,於是就把齊莊公殺死。
晏子得知此消息後,便說:「要是國君是為國家死,那我會為國君殉死;要是國君是為國家而逃亡,那我會跟著國君逃亡。但國君若是為自己的私事而死、逃亡,除非是寵臣,否則誰敢跟隨他?」之後晏子進入房內哀悼,將莊公放在腿上而哭,再三次躍起,便離開了。
這件事傳開後,很多人都要崔武子殺晏子,但崔武子說:「晏子很有民望,要放過他,才能得民心。」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        晏子「不死君難」
棠姜是一位美女,有一天崔武子遇見她,便決定娶她為妻。
莊公也非常喜歡棠姜。有一次莊公與棠姜在家中幽會,結果被崔子發現,他一氣之下,便把莊公殺了。
有人問晏子,國君死了,你是不是該為他殉死?晏子回答:「如果國君為了國家而死,我也會為了國君殉死;如果為了國家而流亡,我也會跟著他逃亡。但若國君是因為私事死亡或流亡,我也不必跟著他。況且我也不是他最親近的寵臣,為什麼要這麼做?」晏子入門哀悼莊公,將莊公的屍體放在腿上大哭,再起立,三次跳起。
有人告訴崔子必定要殺了晏子,但崔子回答:「晏子現在廣受人民愛戴,放過他可讓我得到好民望。」


(二)越石父礙於生計,為人僕役三年才被晏子贖身,最後成為上賓。請敘述他們之間的故事。

※陳兆德  八年級

越石父是個人才,因為某些原因被囚禁。有一天,晏子出門的時候在路上遇見了他,並用左驂馬把他贖回,讓他一起坐車回來。但是晏子並沒有跟他道別就先進家門。幾天後,越石父說要與晏子斷交,晏子非常吃驚,急忙的穿好衣服去找他道歉並說:「我不是什麼仁慈的好人,但我多多少少也幫你從貧困中救出,為什麼這麼快跟我絕交呢?」越石父說:「不,我曾聽說君子在不了解他的人面前會受委屈,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便會更加表現自己。當我被囚禁時,那些人都不了解我,當你把我贖身的同時,你就是我的知己了。可是當知己不了解我時,我還不如回去算了。」晏子知道他是個有原則的正直君子,就請他回來,讓他成為上賓。


※陳延珉  六年級

越石父是個人才,因為某種原因被囚禁。有一天,晏子外出遇到他,就幫他贖身,用同一台車載回。到家後,晏子沒有對越石父說任何話就走進內室。後來越石父就要跟晏子絕交,晏子大吃一驚,匆匆的穿戴整齊出來道歉:「我雖然不是什麼仁慈長者,但我解救了你,你怎麼這麼快就要跟我絕交?」越石父說:「不是這樣的。我聽說人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會受委屈;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理想就會得到伸張。既然你把我贖回來,這就是知己;知己還不以禮對待我,還不如被囚禁。」於是晏子就請他進屋,待為上賓。
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越石父是個賢能的人才,因某事而被囚禁。有一次晏子外出,看到他正在服勞役,就用拉車的左驂馬,把他贖回家。到家後,晏子沒有跟他告辭,就走進內室。後來,他請求與晏子絕交,晏子大吃一驚,匆忙整好衣服來跟他道歉:「我雖不是什麼仁者,但我把你從災難中解救出來,你為什麼這麼快就要跟我絕交呢?」越石父說:「話不是這樣說的。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會受委屈,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會施展抱負。當我囚禁時受委屈,是因為那些人不了解我。你既已了解我而幫我贖身,這就叫『知己』。『知己』卻不能以禮對待我,我還不如被囚禁。」晏子於是請他進屋,待為上賓。


(三)御者妻「窺御激夫」。請說說車夫的感受和改變。妻子對他的改變可能有哪些反應?這件事對車夫的人生有何影響?

※陳延珉  六年級

晏子當齊國宰相時,有一次坐車外出,車夫的妻子從門縫偷看她的丈夫,只見車夫用長鞭趕馬,得意洋洋很自滿的樣子。不久回到家哩,妻子就要求離婚,車夫問他原因,妻子說:「晏子身高不滿六尺,卻做了宰相,名聲傳遍各地,我看他外出,態度心思都很很深沉,常有那種謙卑待人的態度,現在你身高八尺,竟然做人家的車夫,看你的神色還挺滿意,所以我要離開你。」車夫從此就變得很自制。晏子發現他的改變,問他原因,車夫就說出真正的原因,晏子知道他能接納諫言,而且改過自新,就推薦他做大夫。
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當車夫聽到妻子對他說的話,他感到羞愧和可恥,所以他變得很謙虛,開始努力上進了起來。妻子對車夫的改變感到很滿意,心想:「我嫁對人了。」。這件事對車夫的人生有很大的影響,若他沒有變得謙恭、努力、上進,晏子就不會提拔他為大夫,他就只能一輩子當車夫了。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有一天,晏子車夫的妻子,從門縫裡偷看丈夫工作,結果她看見──晏子的身高雖不滿六尺,卻成為全國上下廣受愛戴的宰相,而車夫雖身高八尺,卻也只是別人的車夫,而且還露出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。
車夫回家後妻子便要求離去,車夫得知原因後,改變了個性,變得比較收斂謙恭,晏子察覺這位車夫是個能悔改、肯上進的人,於是把車夫推薦為大夫。
車夫的妻子對車夫的轉變感到欣慰和喜悅,而車夫自己也找到更好的工作。


※陳兆德  八年級

1妻子看到丈夫變得上進、謙虛,感到高興、快樂、感動。
2車夫聽了妻子說的話後醒悟了,並改正自己的態度。晏子看了車夫的改變感到驚訝,便問 他發生了什麼事,而聽完這件事後,晏子認為他是能自我反省、能接受批評,且勇於改過、上進,便決定把他升為大夫


(四)這兩段故事印證了晏子這位政治家的哪些特質?

※呂永玄  五年級 

從以下兩件事可印證晏子這位賢能的政治家,他特別注意推薦人才及知錯能改的特質。晏子從別人口中得知越石父是個賢者,便用左驂馬贖回他,回到家後,晏子沒說什麼就走進內室。之後,越石父向晏子請求絕交,晏子便詢問原因才知自己犯錯,便趕緊改過,越石父也因此受重用。
從此一故事中,可了解晏子知錯能改的特性。而我們也能從晏子的駕車夫因妻子的刺激而奮發向上、重新做人,被晏子推薦為大夫的故事中知道晏子很愛才,才會推薦他。
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晏子他能「識拔賢才」,從晏子待越石父為上賓和提拔車夫當大夫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來。一位好的政治家除要能長於外交、勤於政事外,「識拔賢才」也是非常重要,讓好的人才來處理政務,政治運作才會更順暢、更成功,這個國家也才會有後繼人才可以接班,這樣國家才會強盛。

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

管鮑之交

◎管仲為什麼說:「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鮑子」?


※陳延珉  六年級

管仲跟鮑叔曾經一起經商,分財產時總是管仲分比較多,但鮑叔不說他貪心。管仲曾替鮑叔辦事,卻把事情弄得更麻煩,鮑叔卻不認為他愚蠢。管仲每次去當官都被國君貶退,鮑叔卻不認為他不成材。管仲多次去打仗,但每一次都逃跑,鮑叔卻不認為他膽小。公子糾失敗被殺,管仲的同事召忽為他殉難。而他甘心被囚禁,受盡屈辱也要活下去,鮑叔卻不認為他沒有廉恥心。鮑叔總是在管仲失敗時替他著想,了解他做錯事的原因,也了解管仲真的是有才華的人,所以把他推薦給桓公。因此管仲說:「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鮑子。」


※呂永玄  五年級

管仲少年時生活貧困,所以與朋友鮑叔牙一起謀生。有時因管理不當而使生活更為貧窮,但鮑叔牙卻不認為他笨,只覺得他是時運不佳;當管仲與鮑叔牙一起分利潤時,管仲卻拿走較多的錢,鮑叔牙也不說管仲貪錢不公平,因為他知道管仲生活貧困;管仲曾多次被國君貶退,鮑叔牙沒笑他不成材,他知道管仲只是運氣不佳而已;在戰爭中,管仲曾多次逃跑,鮑叔牙沒罵他,因為他知道管仲上有老母要奉養啊!

所以從這幾件事中,管仲了解到父母生下了我,卻沒認識我很深,只有鮑叔牙包容我、體諒我、賞識我,才是真正認識我的人。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管仲小時候家境貧困,但是他卻遇到一位寬容有才幹且了解他的好友——鮑叔牙。

管仲與鮑叔牙一起經商時,買賣所得來的利潤,管仲總是多拿了一些,但鮑叔牙卻不生氣,也不因此認為管仲貪財,因為鮑叔牙了解管仲家境貧困。管仲也曾經幫助鮑叔牙辦事,卻因此帶給鮑叔牙更多麻煩。鮑叔牙不覺得管仲愚蠢,認為管仲只是運氣不好罷了。

管仲想要當官從政,卻多次被君王斥退,鮑叔牙不嫌管仲不肖,他知道管仲還沒遇到好時機。戰亂時,管仲也被徵召從軍,卻在每一次打仗中逃跑。當眾人指責管仲時,鮑叔牙卻不以為然,因為他知道管仲還有一位年邁的母親要扶養。當管仲所支持輔佐的公子糾被殺死時,管仲沒有殉節反而甘願被囚禁在魯國,大家都笑管仲無恥,沒有為君王殉難。鮑叔牙卻說,這件事沒有可恥的地方,他了解管仲的認知是:真正的可恥是沒有立下大功。

鮑叔牙因為了解管仲,而向君王推薦管仲當宰相,替君王立下大功一匡天下。父母生下了管仲,但真正了解、能讓管仲成功的是鮑叔牙。
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管仲以前是一個窮困的人,經常佔鮑叔牙的便宜,但是鮑叔牙卻不以為意。管仲經商和鮑叔牙分酬勞,總是拿比較多,鮑叔牙知道管仲是因為貧窮,而不是因為貪心才這麼做的。管仲管理業務失敗,鮑叔牙知道管仲不是愚笨,而是因為運氣不好。管仲從政被逐退,鮑叔牙知道管仲不是不賢,而是因為時運不佳。管仲在戰場吃敗仗,鮑叔牙知道管仲不是膽小,而是因為家中有老母。公子糾敗亡,召忽殉難而死,管仲不死君難,被關起來受辱,鮑叔牙知道管仲不是無恥,而是因為管仲認為品行上的過失不是恥辱,他認為不能成大功立大業才是最可恥的。由此可知「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鮑子」這句話的意思了,雖父母是生我的人,但是鮑叔牙才是最了解賞識我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