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

藺相如完璧歸趙

(一) 「秦王坐章臺見藺相如」,「傳以示美人及左右,左右皆呼萬歲」秦王君臣一片歡欣,幾乎忘記藺相如的存在,這顯示秦王的何種態度?藺相如的感受又是如何?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秦王在章臺接見藺相如,藺相如上前將和氏璧奉給秦王,秦王很開心,把璧傳給左右侍從和美女看,左右皆呼萬歲。秦王在休閒用的章臺接見藺相如,又把和氏璧隨意地傳給左右侍從,非常不尊重趙國及藺相如,讓藺相如感到被欺侮。他火冒三丈但仍控制情緒,冷靜思考對策。

※呂永玄  五年級

秦王坐章臺見相如,得璧後傳以示美人及左右,左右皆呼萬歲,幾乎無視於相如的存在。由此可知,秦王對相如的態度傲慢無禮,沒有尊重之意,這使相如感到很生氣,便藉口璧上有瑕,請指示王的理由要回璧, 因為他已知秦王無意償城。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秦王在一個娛樂性的地方接見藺相如,拿到玉後又如此玩弄,他的態度並沒有把和氏璧當成是國寶,好像只是得到了一個新的玩具並非想要珍藏。且秦王無視於藺相如的存在,並無意把十五座城給趙國。而藺相如感覺被秦王玩弄,無視於趙國的誠意,所以找了一個藉口把玉又騙回自己手中。


※陳延珉  六年級

秦王態度不是很尊重趙國,因為他在章臺接下玉璧,又把璧拿給左右的人看,讓藺相如覺得秦王在戲弄他。


(二)「趙王乃齋戒五日,使臣奉璧,拜送書於庭。」.又是「齋戒」、又是「拜送書於庭」,趙王為什麼要這樣做?藺相如為何要強調此事?

※呂永玄  五年級

相如對秦王說:「趙王齋戒五日,派臣奉璧,在朝廷上拜送國書,表示對秦國大王的尊重與敬意!」相如強調此事,是要秦王也像趙王一樣齋戒五日,並設九賓於庭,以示對趙王的尊重,這樣相如才敢將拿回來的璧再給秦王。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趙王決定要把玉送到秦國後齋戒了五日才請藺相如奉玉到秦國,而到了秦國藺相如又恭敬的送給國書,這一切都是為了表現對大國的尊敬,但秦國卻始終不拿出十五座城,所以藺相如才如此強調這幾件事,希望秦王表現出大國之風,達成對趙國的承諾。


※陳延珉  六年級

因為趙王要表示他對秦王的尊敬,所以趙王齋戒五天,拜送書於庭,藺相如要秦王對趙王表示尊敬,也要齋戒五天。
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趙王齋戒了五天,派遣藺相如捧著和氏璧,在朝廷上恭敬地拜送國書。趙王這麼做是為了表示對秦國的尊敬,而藺相如強調此事是為了要秦王也跟趙王一樣這麼做,以表示兩國是平等的。


(三)藺相如藉口要指出白玉的斑點而「騙回」玉璧後,為何秦王沒有強行逮捕他?(他說了什麼?做了什麼?)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藺相如把璧交给秦王後,卻不見秦王有意要把十五座城給趙國,於是利用藉口指出白玉上有斑點,而將玉騙回自己手中,並退到章臺的柱子旁對齊王說::「當趙國得知秦國想用十五座城交換璧玉時,所有臣子都認為秦國強大,必定會貪得璧玉而不給城。但只有我認為:平民百姓之間都講求誠信,何況是大國呢?再說,也不必因為一個玉而造成秦國不開心。所以趙王齋戒了五日,便派我來秦國,恭敬的送上國書,我們如此尊敬秦國但您卻在這個非正式的地方接見我們,拿到玉後還交與美人,這不就是在戲弄我嗎?我想大王拿了玉卻不給我城池,如果大王想逼迫我,我便與這塊玉一同碎在柱子上。」

秦王為了維持大國的風範和保護璧玉,沒有逮捕藺相如。


※陳延珉  六年級

相如曰:「大王想得到玉璧,派人送信給趙王,趙王就跟群臣討論,大家說:『秦國貪婪,仗著國力強大,想空言得到玉璧,所以趙國可能拿不回城池。』討論結果是不給秦國玉璧。臣以為布衣之交都會講求信用,何況是大國?再說也不想因為一塊璧就讓秦王不高興。於是趙王齋戒五天,使臣奉璧,拜送書於庭。何者?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。今臣至,大王見臣列觀,禮節甚倨;得璧,傳之美人以戲弄臣。臣看大王無意要給趙十五座城,所以我收回了璧。如果大王逼我,我就把頭和璧拿去撞柱子。於是相如就手持玉璧,斜眼看著柱子,準備要撞過去,以此逼秦王妥協。
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給十五座城池的誠意,就說:「玉上有斑點,讓我指給大王看。」秦王把璧交給藺相如,而藺相如拿著璧退後幾步倚靠在柱子上,怒髮衝冠的說:「……我看大王沒有給十五座城池的誠意,於是將璧取回。如果大王要逼我,那我的頭就跟這塊璧一起撞碎在這根柱子上!」說完藺相如斜眼看著柱子,準備朝它撞下去。因為秦王怕璧碎掉,所以沒有強行逮捕他。秦王跟他道了歉,請他不要這麼做,並召來官員查看地圖,指著從某地到某地一共十五座城池給趙國。


※呂永玄  五年級

相如以「璧有瑕,請指示王」的藉口騙回璧,但秦王卻不敢將他強行逮捕,因為相如說:「趙王齋戒五日,派臣前來奉璧,以示對秦國的敬意,但大王態度和禮節都很傲慢,還將璧傳之美人戲弄臣。臣見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,故臣復取璧。大王必欲急臣,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。」說完,相如便對準柱子,準備擊柱,秦王怕璧破,只好道歉。


(四)秦王答應齋戒五天、設九賓等要求後,藺相如採取什麼行動?為什麼?

※陳延珉  六年級

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,但必定背約不給城邑,便派他的隨從穿上老百姓的衣服,懷中藏好玉璧,從小路逃出,把和氏璧送回趙國。
因為他擔心秦王會不守信用,要和氏璧而不給城邑,所以他就偷偷派人將和氏璧送回趙國,自己留下來承擔一切後果。


※朱宥諺  七年級

藺相如衡量秦王是假裝要給趙國城池,實際上趙國是拿不到的。於是藺相如就用了個「緩兵之計」,先要求秦王齋戒五天、設九賓,並暗中叫他的隨從穿上褐衣,懷中藏好玉璧,從小路逃出,把玉璧送回趙國。藺相如這麼做是為了保全趙國的名譽,信守他對趙王的承諾,不然到時候趙國沒拿到十五座城池,和氏璧卻被拿走了,可能連藺相如都被殺了,趙國丟盡了面子,還會遭到各國的恥笑。


※呂永玄  五年級

秦王答應齋戒五日及設九賓等要求後,藺相如覺得秦王雖然齋戒,但還是不會償城,於是便將璧交給信任的隨從,要他將璧藏於懷中,穿褐衣做為掩護,走小路回國歸璧,而相如自己則留於秦,為了替趙國抗秦,並完成趙王的要求,他甚至有犧牲自己的決心。


※黃郁文  七年級

秦王答應齋戒五天、設九賓後,藺相如便一心想要把璧玉送回趙國。因為它看出秦王並非真心想把城交要趙國。於是他找了一個身旁的隨從,把隨從的衣服換下,換成平民百姓所穿的粗麻布衣,並把玉用一塊布包緊,套在脖子上藏在衣服裡,從小路中逃出,把玉帶回趙國。藺相如沒有跟著隨從逃跑,是因為他代表了趙國,如果逃跑了便丟了趙國的臉,且玉被送回趙國後,藺相如已準備可能為國犧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