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

黃石老人

(一)張良第一次第二次趕到橋頭去赴約,老翁都生氣,請詳述可能的理由。

※黃郁文  八年級

張良兩次到橋頭去赴老翁的約,但是老翁都生氣。我想是因為老翁認為:與長輩相約,無論如何,不管約定時間是什麼時候,晚輩都應該比長輩早到。而另一方面,我想老人是故意斥責張良,看看他是否能控制自己的脾氣,並下次早早來赴約。


※朱宥諺  八年級

張良到橋頭赴約,卻都比老人晚到,老人很生氣的說:「跟老人家見面居然比老人家晚到,真是太沒有禮貌了!」張良心想:「我都已經到了,你卻一直罵人,到底是想怎樣啦!」老人罵張良是因為張良遲到了,張良在經過這兩次教訓後,第三次在半夜就先到了橋頭。所以能從教訓中學到東西而實踐才會成功。


※陳延珉  七年級

張良二次到橋頭去赴約,但老翁卻生氣,是因為張良晚到了。老人可能希望張良可以準時赴約。


※朱宥樺  四年級

張良第一次和第二次去跟老人相見,老人都很生氣。老人可能覺得張良沒有積極去學習的心,只是草草去應付而已。


(二)老翁斥責張良卻仍再約相見,請揣摩他的用意。

※黃郁文  八年級

張良因為兩次與老翁相見,都比老翁晚到,所以被斥責。老翁並不是真正生氣,他是為了要挫辱張良的銳氣。老翁想要測試張良是否能夠把急躁的脾氣忍下來,並依照老翁的意思提前赴約。


※朱宥諺  八年級

老人斥責張良後仍再約他相見,是為了要測試張良的情緒管理能力。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張良如果能忍住,那麼他就能成大器。現代人做事不只要比IQ,更是要比EQ,學會如何待人接物才是最重要的。老人的觀點其實是古今通用,甚至是歷久彌新的。


※陳延珉  七年級

老人斥責張良卻仍再約相見,是想要測試張良對挫折的忍受力和情緒管理的能力。


(三)老人說:「後十年興。十三年,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,黃石即我矣。」似乎是一位預言家。你覺得這老人是隱士嗎?是神仙、鬼物……嗎?請說出道理來。

※黃郁文  八年級

老翁對張良說:「十年後你將有成就。十三年後,你到濟北的穀城山下找黃石,那就是我了。」老翁並不是預言家或神仙、鬼怪。他只是看出張良想要推翻秦國的決心,並給了他適當的指導,暗示張良應該找一位賢能的人,幫助他推翻秦國,就如國師一樣。


※朱宥諺  八年級

老人家可能是一位算命師,他算準了張良能成為一位好軍師,只是要去除身上那種官宦子弟的氣息才行。於是他利用「納履授書」的機會,挫張良的銳氣,培養張良的度量與耐挫力,以免他又因為剛銳衝動而誤事。


※陳延珉  七年級

他可能是算命師,因為算命師才會預測別人的未來。也可能是一位熟悉天下局勢將有鉅變的隱士。


※朱宥樺  四年級

我覺得老人是一位神仙,因為十三年後,張良沒有再看見老人,所以我認為老人是從天上下凡來幫助張良的。


(四)圯上老人除了送張良兵書之外,還給了張良什麼?

※黃郁文  八年級

老人除了給張良兵書之外,還無形中指引張良努力的方向。老人告訴張良讀兵書後會成為君王之師,用意就是要張良輔佐賢才,並推翻秦國。最重要的是,老人故意叫張良幫他撿鞋、穿鞋,並兩次責備張良,所以挫了張良的銳氣,使他可以忍下,不再衝動,養成控制情緒的度量。


※陳延珉  七年級

他給了張良學習壓抑自己情緒的試驗,培養他的「耐挫力」。


※朱宥樺  四年級

圯上老人除了送張良兵書之外,還訓練張良要忍住怒氣,控制情緒,不要衝動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