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

借箸代籌

(一)漢王聽張良一連說八次:「陛下事去矣」,心情如何?最後他為什麼「輟食吐哺」?

※黃郁文  八年級

漢王聽了酈食其的建議,若分封六國後人為王,必能得民心。漢王把計畫告訴張良,張良卻大大的批評。他認為劉邦沒有把握能掌控項羽的性命,又封六國後人為王,這不就是讓可以幫助劉邦的人離開嗎?漢王一聽立刻生氣的罵酈食其:「好一個無知的讀書人,差點破壞你爺爺的好事。」並放下筷子,吐出嘴裡的食物,下令立即銷毀印章,以免鑄下大錯。


※朱宥諺  八年級

漢王聽到張良連說那麼多次:「陛下事去矣」,心裡一定非常著急,他趕快把嘴裡的食物吐掉,下令銷毀六國的印信,以免鑄下大錯。


※陳延珉  七年級

漢王覺得好險,因為他差一點就要毀了自己的大事。他「輟食吐哺」是因為心急,要趕快下令銷毀印章。


※呂永玄  六年級

張良一連說了八次:「陛下事去矣」,讓漢王知道這個計畫有多嚴重的錯誤,使得漢王感到懊惱又慶幸印章還沒送出去,他立刻輟食吐哺,連飯都沒吃完就馬上叫人銷毀印章,以免鑄下大錯。


※羅絜   五年級

漢王聽張良說完為什麼聽從酈生的建議分封六國後人為王的話,漢王的大事就完了後,漢王覺得很生氣,並且罵酈食其是豎儒,並下令把印信銷毀。


※呂昀蒨  四年級

漢王聽張良一連說八次:「陛下事情完蛋了」,這時漢王心裡感到非常著急,但他很慶幸的是還來得及挽救。


(二)「漢王輟食吐哺,罵曰:『豎儒,幾敗而公事!』」由此段描述可見劉邦的個性如何?

※黃郁文  八年級

漢王一聽到原來酈食其的計畫會造成此種後果,便輟食吐哺,大罵:「豎儒,幾敗而公事。」由此可知,漢王是個能聽從諫言的君主。之後還罵了出主意的酈食其,表示漢王是個直言的人,不會因為之前同意封六國後人為王,為了面子而不顧江山的人。


※朱宥諺  八年級

漢王罵出「讀死書的小子」和「差點敗壞你爺爺的大事」這種話,由此可知他是個性格直率、毫不掩飾自己情緒的人。


※陳延珉  七年級

他的個性很激動,因為他本來同意酈生的建議,後來聽了張良的意見,改變想法,而且還罵酈生。


※呂永玄  六年級

「漢王輟食吐哺,罵曰:『豎儒,幾敗而公事!』」由此可知,劉邦是個急性子,個性較為暴躁,所以才會說出這種話。


※羅絜   五年級

劉邦的個性是無法判別真正為自己好的事,而且很容易大怒。但他又能聽張良的勸諫,及時改正錯誤。


※呂昀蒨  四年級

劉邦的個性有一點衝動且脾氣不好,但他能聽從別人的意見。


(三)運用成語來造句。

1.「孺子可教也」

※黃郁文  八年級

這位成功有為的總經理剛進這家公司時,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業務員。但是他在經過多年的試鍊,經過無數次重重難關,為公司不辭辛勞的付出後,終於被公司老闆發現孺子可教也,進而提拔成為公司總經理候選人。之後這位總經理更是不負眾望,把公司產品發揚於國際。


※朱宥諺  八年級

小華原本是一位經常欺負同學的高中生,後來經過生教組長的調教後,小華逐漸變成了有禮貌、愛護同學的好學生,真可謂孺子可教也。


※陳延珉  七年級

雖然這位學生家境貧寒,卻努力的讀書,老師就跟訓導主任說:「孺子可教也,讓我來當他的導師吧!」


※呂永玄  六年級

大華做事細心又快速,為人更是彬彬有禮,遇到不懂的事也會虛心請教,接受他人的意見,就連老師都不得不稱讚大華孺子可教也。


※羅絜   五年級

小明很叛逆,不聽師長父母的話,但他的班導卻說孺子可教也,因為小明很有獨立思考的能力,讓小明十分感動。


2.「忠言逆耳」

※黃郁文  八年級

從暑假開始的前一個月,媽媽就計畫暑假時,要帶全家到阿里山上避暑渡假。好不容易暑假開始了,媽媽立刻把去阿里山的各種計畫一一的告訴爸爸。爸爸卻立刻表明不贊成,因為夏季是颱風季,要是山上發生土石流,便會造成危險。忠言逆耳利於行,媽媽雖然很失望,但為了全家的安全,不得不取消計畫。


※朱宥諺  八年級

快段考了,小明每天都在玩,老師跟他說:「如果再不收心,段考成績一定慘不忍睹。」畢竟忠言逆耳,小明完全不聽老師的勸,結果段考成績出爐,小明沒有一科及格。


※陳延珉  七年級

「忠言逆耳利於行」,雖然生教主任說話很難聽,但是卻對你有幫助,所以下課就乖乖回家寫功課吧!


※呂永玄  六年級

雖然他的意見與我不同,讓我不服氣,但畢竟忠言逆耳利於行呀!況且他的主意比我的更完美,所以還是以他的計畫為主吧!


※羅絜   五年級

媽媽勸弟弟好好用功讀書,但忠言逆耳,弟弟不肯,一直打電動,結果成績退步了好幾名,後悔莫及。


※呂昀蒨  四年級

媽媽常常會叫我把功課一筆一劃慢慢的寫好,但忠言逆耳,如果照媽媽說的去做,這樣我就沒時間玩了。



3.「藉箸代籌」

※黃郁文  八年級

哥哥小時候是個非常不會安排及做決定的人,他無論做什麼或是學才藝,都由媽媽借箸代籌。現在哥哥上了高中,開始為自己的生活安排。以前哥哥總是聽媽媽的話,選擇媽媽認為有用的社團,現在哥哥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社團,為自己的學習負責。


※朱宥諺  八年級

原本這場展覽是要由館長親自策劃,結果卻請大明借箸代籌,館長還說自己有多聰明,都不怕把牛皮吹破。


※陳延珉  七年級

李四是我的好朋友,我功課有困難都要問他,說不定將來要考高中、升大學都要請他借箸代籌。


4.「良藥苦口」

※黃郁文  八年級

人們通常都認為良藥苦口,吃越多藥,味道越苦越難吃就是好的。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,有很多醫學界的人士都認為一般診所給病患過多藥物,原因就是一般人認為越多藥越好。但重點在於對症下藥,並非藥物數量。



※朱宥諺  八年級

大華因為某次段考考得好,就很自大,老師勸他不要太高傲,否則人緣會變得很不好。但是良藥苦口,大華完全不聽老師的勸。最後全班沒有人要跟大華做朋友。


※陳延珉  七年級

「良藥苦口利於病」,這劑中藥雖然難吃,但是卻對病情很有幫助,還是捏著鼻子喝下去吧!


※呂永玄  六年級

小明因為得了重感冒而去看醫生,回到家卻因為藥太苦而不願意吃,媽媽就說:「快把藥吃了吧!因為良藥苦口,才會利於病。不然的話,感冒是不會好的。」


※羅絜   五年級

妹妹身體虛弱,媽媽買了一些珍貴的藥材想給她補身子,但妹妹說藥太苦了,一直不肯喝;媽媽說良藥苦口是很正常的,並且帶她去看電影作為補償,這樣子妹妹才肯把藥喝完。


※呂昀蒨  四年級

弟弟身體虛弱常常生病,但又嫌藥太苦所以不吃藥,我就告訴弟弟良藥苦口利於病,於是弟弟就將藥吃下去,然後問我為何良藥不能是甜的?


(四)用白話述說課文故事。


※朱宥樺  四年級

漢王正在吃飯,說:「子房,來,有門客幫我設計讓楚王勢力減弱的辦法。」接著他把酈生的話(封六國後人為王)告訴子房,又問:「如何?」
張良說:「是誰為陛下設計的?陛下的大事完蛋了!」
漢王問:「怎麼說?」
張良說:「請允許我用您前面的筷子,籌算這件事。」張良說:「商湯伐夏桀,而把夏王的後代封在杞,原因是衡量自己有能力取夏桀的性命。如今陛下有把握取項羽的性命嗎?」
漢王說:「不可能。」
「周武王討伐商紂,而讓商的後代在宋這地方保留封國,是因為他有辦法得到紂王的頭,但您能拿到項羽的頭嗎?」
漢王說:「不可能。」……(張良說完八大理由)
「假如您真的採用那人的計謀,您的大事業就結束了。」
漢王輟食吐哺,罵說:「豎儒,幾敗而公事!」即刻下令,趕快把那些印信銷毀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