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月24日 星期四

粗心的螳螂

以下是《螳螂捕蟬》──出自《韓詩外傳》 小朋友的文章:

【用自己的話寫出〈螳螂捕蟬〉全文】:

第一篇 萬哲維五年級
楚莊王要去攻打晉國時,對大官說:「敢反對我的人,死刑。」孫叔敖說:「如果父親錯事,而你怕被打,而不去勸,不是孝子;如果君王做錯事,因怕被殺,而不去勸,不是忠臣。」他繼續說:「蟬在榆樹上喝水,卻不知道螳螂在後,而螳螂也不知道黃雀正要吃牠;黃雀更不知道樹下有一位童子正拿彈弓要射牠;童子也不知道身前有深坑,後面有窟。

這都是貪圖眼前的利益,而不知道身邊的危險,不只是昆蟲,連人也是。現在大王也貪圖別人的土地,俘虜人家。」楚國國事沒鬆懈,晉國也安寧,這都是孫叔敖的功勞。

第二篇 黃茵六年級
春秋時代,楚莊王想發動軍隊攻打晉國。告訴所有官吏:「敢進諫的人死罪無可赦免。」孫叔敖知道後,便說:「我聽說,害怕鞭箠之嚴刑,而不敢勸父親,稱不上孝子;懼怕斧銊之刑,而不敢向君王進諫者,不配稱忠臣。」於是孫叔敖便向莊王進諫:「我的花園中有棵榆樹,這棵榆樹上,有隻正在拍動翅膀哀鳴的蟬,想要喝葉子上的露水,但牠卻不知有隻螳螂在牠後面,彎起脖子,舉起大螯想要撲取牠,再將牠吃掉,正當螳螂盯著蟬時,卻不知有隻黃雀早已伸著脖子,虎視眈眈的看著牠,要啄食螳螂。但黃雀也不知在樹下有位小男孩,手持彈弓,要射殺黃雀。但小男孩更不知在他前方有個深坑,後方有個大窟窿。

這些都是貪圖眼前的利益,而不顧後面的禍害,但這不只昆蟲和一般老百姓會發生這樣的事,君主也是如此。君王您今天正是貪圖鄰國的土地,而以抓到敵國的兵卒為樂趣。」因為孫叔敖的這番話,楚國國事不致於鬆懈,而晉國也得以安寧。

第三篇 王馨德六年級
楚莊王準備要發動軍隊攻打晉國,他警告各個官員:「誰敢勸我,我一定殺死他。」
但是孫叔敖說:「我聽說:『害怕嚴厲的鞭打而不敢勸父親的人,不是孝子;害怕死刑而不敢勸告君王的人,不是忠臣。』」

於是,孫叔敖去勸告楚莊王:「我家的園子裡有一棵榆樹,在樹上有一隻蟬,牠張開翅膀,發出悲鳴聲;正要吸取樹汁。蟬卻不知牠身後有一隻螳螂,歪著脖子,正要攫食蟬;但螳螂專心的想要捕蟬,渾然不知身後有隻黃雀正準備啄食螳螂。而黃雀正要吃螳螂時,根本不曉得樹下的一個小男孩正拿著彈弓要彈黃雀呢!小男孩一心要打黃雀,不知道前方有個坑,後面有個洞穴啊!

這些都是只是顧眼前利益,而不注意後頭的災禍啊!不只昆蟲、百姓這樣,連君王也這樣。現在大王您只知貪圖別人的土地,俘虜別人的士兵,而不顧後頭的災害啊!」
楚國不懈怠,晉國得以安寧,都是孫叔敖的功勞啊!.

第四篇 萬穎潔七年級
春秋時代,楚莊王又要發動軍隊攻打晉,他警告所有官吏,說:「誰敢來勸諫,就殺無赦。」孫叔敖說:「我聽說,怕遭受嚴刑拷打而不敢勸告父親的人,不算是孝子;畏懼被斧頭殺而不敢勸告國君的人不算忠臣。」於是,孫叔敖就上前勸諫楚王:「我家中有一棵榆樹,榆樹上有蟬,蟬正拍著翅膀悲哀的鳴叫,準備要喝些露水,並不知道螳螂在背後,歪著脖子,正要把牠抓來吃;螳螂正要吃蟬時,不知道黃雀在背後,高舉著脖子,準備要吃螳螂;正當黃雀要吃螳螂時,不知道有個男孩在樹下準備拉開彈弓彈牠;當男孩要射黃雀時,並不知道前方有一個深坑,後方有個窟窿。這些都是只貪圖眼前利益,不顧背後危機。不只是昆蟲、百姓,是如此短視,國君也一樣。現在大王也是如此,只貪圖別人的土地,以俘虜人家的士兵為樂。」

楚國國事不致鬆懈、懶散,而晉國也因此獲得安寧,這都是孫叔敖的功勞。

【問題與討論】
1.「螳螂捕蟬」時,並不知「黃雀在後」,渾然不知自己處境危險。請你舉一個類似的例子來說明「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」的情形。

第一篇 萬哲維五年級
有些人,因為貪圖眼前的利益,而不注意身處的危險。
之前,我看報紙看到了一則新聞,內容是說,有一群搶匪,在黃昏銀行正要關門時,跑進去搶銀行,正在大把大把的把紙鈔裝入大袋子中,而不知道已經被包圍了。
我覺得這些搶匪很好玩,他們因為已被金錢沖昏了頭,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被包圍了,這情形真像「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」。


第二篇 王馨德六年級
有一次,同學們在打掃時興高采烈的聊天、玩耍,還想要把掃把放到樹上,讓其他人拿不到,卻不知道訓導處的老師已氣沖沖的趕來人了。而老師只顧著罵人,卻沒注意到同學放在樹上的掃把正掉下砸到她的頭。

第三篇 林宜修六年級
有一天,我和同學去抓蝴蝶,已經看到蝴蝶,準備拿網子撲過去時,老師突然出現在我們後面,大叫說:「不能傷害動物。」我們聽到,馬上逃得無影無蹤。

第四篇 黃茵六年級
從前,曾經有一則新聞:有一位吸毒者,他因為沒錢買毒品,而去搶超商。這已經是第二次了,所以警察早已在門外等待,準備將他逮捕歸案。這位吸毒者渾然不知警察早已在門外等他,依然去搶,當然被警察捉到了。

第五篇 婁靖 四年級
有一天,小明要衝出去嚇小華。不知道媽媽已經在小明後面伸手拉住小明,就好像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。

2.用下列詞語造句:
文藝修 六年級
斧鉞:他因為害怕斧鉞之誅,而不敢勸君王別整天只想喝酒作樂。
鞭箠:他因為害怕鞭箠之嚴,而不敢勸父親戒煙。
非獨:貪汙非獨在政治界常見,民間公司也有很多。

周峻吉 七年級
斧鉞:這些作惡多端、罪行罄竹難書的惡人,真是十惡不赦,畢竟惡有惡報,他們終究會受到斧鉞之刑的。
鞭箠:曾參因為受到父親的鞭箠而昏倒,後來他把事情的經過告訴孔老夫子,卻被責罵不孝。孔老師說:「小杖則受,大杖則走」,不要陷於父親於不義。
非獨:這件事的兇手應該非獨他一人而已,我們應該繼續明查暗訪,將所有的罪犯一網打盡。

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

魚的呼救

  今天是第二堂課(魚的呼救),同學一來即認真地背上堂課的課文──蝸角之爭,只聽見教室裡此起彼落的背書聲,在此燈光美,氣氛佳的環境下,非常有讀書的氛圍,但很快的,上課時間到了。

  老師先簡單復習上堂課的內容並補充一些資料,若是仔細的聽,老師的上課內容,課文是導引,還會加上一些寫作的技巧,告訴同學如何寫作,內容可是十分札實的,透過這樣每次的上課,一點一滴的累積,若是同學有聽進去並運用,對自己的寫作能力可是有加分的效果。

  因此,將寫得較好的同學的文章,放在布落格讓大家欣賞,對不知怎麼寫的同學而言,可以有個參考;想想,若是自己要寫,可以怎麼寫,試著把【問題與討論】再寫一次;想了整理後,寫出來,這樣長久下來,必會有長足的進步。

以下是〈涸轍枯魚〉──選自《莊子.外物篇》小朋友的文章:

1.請用小朋友自己的話寫出全文:
第一篇:黃茵 六年級
莊周因為貧困,所以家中沒有任何糧食,他已經餓到前胸貼後背了,於是,他起身去找監河侯借米糧。監河侯說:「沒問題,等我領到邑金後,一定會借給你三百金。」莊周聽了之後,臉色大變。

對監河侯說:「昨天我來時,聽到有聲音在呼喚我。我轉頭看,發現有條鮒魚躺在車輪行經過所留下的軌跡,牠身上的水份被太陽晒得快蒸發光了。

鮒魚對我說:『我乃是東海的官吏,可否請先生您給我斗升之水,使我生存下去吧。』

我說:『好的,等遊覽到了吳、越一帶,我就拍擊西江水,讓激起的浪花來迎接你回去吧!』

但鮒魚聽完後,大為不悅的說:『現在只要斗升之水就能使我活命,而你卻說如此遙遠的事,恐怕到時你只能到買魚干的店來找我。』

現在,我只需要一點米便能存活,你卻說要等你收到邑金,或許你只能到買僕役的市場找我了。」

第二篇:文藝修 六年級
莊子因家中貧窮,所以就去向監河侯借些乾糧。

監河侯說:「好的!我就快要收到封邑的稅金,到時候就借你三百金,好嗎?」

莊子一聽,立刻變了臉色,生氣的說:「昨天我在來的路途中,發現車轍中有一條魚正在向我呼救。牠跟我說:

『我是東海裡的水官,我因從漁夫的魚簍中掉了出來,正愁著沒有水可以活下去,你可以救救我嗎?』我對魚說:

『好呀!我將要往東邊去遊玩,順便幫你拍擊西江水,引江水逆流到這,讓你一路游回東海,好嗎?』那條魚氣呼呼的別過臉去,說:

『我現在只要斗升之水就可以活下來,你卻想要以這樣的理由來敷衍我,既然你這麼無情,就等著在賣魚的市場看我吧!』

現在我因貧困的緣故來找你借糧食,你說要等到領薪水的時候才賜給我,那你不如早早到賣僕役的市場看我吧!」

第三篇:黃心甫 七年級
莊周生活貧困,正愁無米下鍋,情不得已,只好向監河侯借點小米。

監河侯聽了莊周的要求爽朗的回答:「沒問題!等我收到封邑的稅金後,一定借你三百两金子,你說好不好?」

只見莊周板著臉孔說:「在我來此的路上,我聽到有人在哭喊救命,我回頭一看,原來是一隻卡在車轍中的鮒魚,扭動著身體,極力掙扎著。我不忍心,於是蹲下身問:

『可憐的鮒魚呀!你怎麼會困在這裡呢?』鮒魚微弱的回答:

『我……是……東海的……水官,懇請你……給我一杯水……救救我……好嗎?』我回答:

『當然好呀!等我到吳、越遊覽完後,一定請人合力拍擊江水,一路淹上您所受困的車軌,如此一來,您便可以一路直游東海啦!』鮒魚激動的說:

『我只不過是要一杯水,就可以活命啦!既然你要說要引江水來救我,不如到乾魚市場來找我吧!』

今天我只要能果腹份量的小米,你卻要給我遙遙無期的三百两金子,等你收到稅金時,我恐怕已在賣僕的市場遭人喊價吧!」

2.【問題與討論】
莊子不直接說出自己的看法,而借用一個充滿寓意的故事來傳達自己的意思。請比較「莊子貸粟」和「鮒魚求救」兩件事,兩兩類比,說明兩者類似之處。

第一篇:黃茵 六年級
這兩者都同樣有一弱一強,如果強者不願幫助弱者,那麼弱者便無法存活。在「莊子貸粟」中,扮演強者的是監河侯,弱者是莊周,監河侯若不借米糧給莊周,莊周便會餓死;在「鮒魚求救」中,強者是莊周,弱者是鮒魚,莊周若不給鮒魚斗升之水,鮒魚便會被太陽晒死。第二個共通點就是:兩則故事的強者都開了空頭支票,使弱者必須等待,但等他們完成他們所允諾的事,弱者早就奄奄一息了。

第二篇:文藝修 六年級
「莊子貸粟」和「鮒魚求救」的相同處是在於兩個故事都是有一個求救者和一個掌管資源者。
而且不僅如此,連情況、結果都大同小異,所以兩個故事用在這篇文章,是有一個強烈的類比在這裡的。


第三篇:黃郁文 五年級
莊子家境貧困,所以到監河侯家借小米,這就像莊子碰到的那一條小魚,已經奄奄一息了,所以需要一點水,才可以存活。

監河侯回答:「等我拿到薪水時,就會馬上分給你三百金。」莊子也對小魚說:「等我到吳、越時,我就會用力拍打江水,把江水引上來救你。」這兩位有決定權的人都用花言巧語敷衍了事。
莊子對監河侯說:「到時候你要是來了,也只能到賣僕役的市場找我。」那隻魚也說:「你還不如到賣魚乾的市場找我。」

第四篇: 黃心甫 七年級
莊子家境貧困,無錢果腹,只好向監河侯借點小米,如同困在車軌中的鮒魚,無力游回大海,只好請路人施捨點水以活命。

監河侯回答:「等我收到稅金之後,一定借你三百两金子。」就像莊子的回答:「等我遊遍吳、越一帶,一定請人合力拍擊江水,引取江水讓您一路游回東海!」二者的質與量雖然都很吸引人,但都不切實際。

莊子被賣到僕役市場,就好比乾掉的鮒魚,被人拿到乾魚市場販賣。諷刺二位施捨者的口惠和思想的不切實際。

第五篇:王馨慧 八年級
莊子向監河侯求救就好比鮒魚向莊子求救;監河侯說等封邑的粟米來再借給莊子糧食,就好比莊子說等他引西江之水再救魚;莊子忿然作色,就好像比鮒魚忿然作色;莊子說監河侯乾脆到僕役市場去找他算了,就好比鮒魚說莊子不如去乾魚市場去看他算了。

2008年1月5日 星期六

開課了!

期待已久,1/5終於來到,一早,懷著興奮的心情到教室,已有一名學生報到,接著一陣忙碌,開始上課。

由於新舊生各有一半,年齡層是四年級至八年級,舊生表現得比以前上課時熱絡,而新生,初來乍到,有一點小陌生,有一點小害羞;在一小段的休息時間裡,黃老師請同學吃糖果,此時新生也不靦腆了,吃了糖果都笑得很開懷,糖果果然是甜的,吃得大家心裡都甜孜孜的。

此時重頭戲來了,上完了課文,要寫【問題與討論】,舊生如魚得水,根據過往的經驗,知道該如何下筆,新生的考驗就來了,要如何下筆咧?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,此時,舊生非常的熱心幫忙,告訴新生要如何寫,黃老師也引導新生可以怎麼寫;對舊生而言,這是多麼棒的成就感呵,對新生而言,有一點挑戰囉~~但,假以時日,我相信新生們的程度也會跟舊生一樣的好!

以下是小朋友所寫的精彩文章:

蝸角之爭──《莊子.則陽篇》

1用小朋友自己的話寫出全文

第一篇: 苗立昀 五年級
戴晉人問魏王:「關於蝸牛,您知道嗎?」魏王:「當然知道。」戴晉人又說:「蝸牛的頭上不是有兩隻角嗎?有一個國家在蝸牛左邊的角上建國,稱為觸氏;另有一個國家在蝸牛的右角上建國,稱為蠻氏。這兩個國常常因為爭奪領土而互相殘殺,殺得天昏地暗、血流成河,獲得勝利的那一方就會追殺輸的那一方,至少也要追個十來天才肯收兵罷休。」魏王:「哈哈!你講的這些話該不是都是你自己個人編造出來的假話吧?」戴晉人說:「絕對不是編造出來的,我來舉例說明:有一個國家叫魏國,魏國中的國都叫大梁,大梁之中有位大王;那麼,相對於沒有盡頭的宇宙而言,您和蝸牛角上的蠻氏國的國王有任何的差別嗎?」

魏晉王只好停止戰爭,但是心裡難免有失落感。

第二篇: 文藝修 六年級
魏國正準備出兵攻打齊國時,宰相惠施想阻止這場無謂的戰爭,於是請他的好友──戴晉人來遊說魏王。

當戴晉人一來,便開口問魏王:「大王您知道蝸牛嗎?」王曰:「當然。」所以戴晉人立刻切入正題的說:「蝸牛有兩個觸角,有兩國分別在觸角上建國。一國叫觸氏,一國叫蠻氏。兩國時常為了爭地而戰,伏屍數萬。這好比魏國與齊國,彼此為了爭地而戰,大王何必為了對方一時的小錯誤而造成伏屍數萬的惡果呢?」

於是魏王同意了戴晉人的說詞,停止了這場戰爭,避免了伏屍數萬的景象。但魏王有些沮喪,因為自己的想法卻成了「蝸角之爭」般的愚蠢故事。

第三篇: 黃心甫 七年級
魏國正準備出兵打齊國,惠施於是請戴晉人上朝勸說,是否可以打消魏王的念頭。

戴晉人問魏王:「你知道蝸牛這種動物嗎?在蝸牛的右眼上,有一個蠻氏,左眼上有個觸氏,兩國為了中間微不足道的土地而大動干戈,結果橫屍遍野,死傷慘重。」魏王笑著反問:「我看這是你編的故事吧!」戴晉人解釋:「天下有個魏國,魏國中有梁這個首都,首都有您魏王,這不正如廣大的動物界裡一隻蝸牛,蝸牛上有兩個柄眼,柄眼上有個小國家……為什麼您要為此不起眼的小利益而發動戰爭呢?」

魏王雖然不甘心,只好同意停止戰爭,魏王因此失落惝然。

【問題與討論】
1. 戴晉生借蝸牛角上的戰爭來比喻什麼?目的何在?

第一篇: 苗立昀 五年級
用來比喻為了小小的利益而付出極大的代價,而這個舉動是不智之舉。

目的是勸告魏王停止戰爭。

第二篇: 文藝修 六年級
戴晉人借「蝸角之爭」來比喻魏國為了小小的利益而想發動對齊國的戰爭。

他講這些話的目的是讓魏王不要為了一時氣憤而發動無謂的戰爭。

第三篇: 黃心甫 七年級
用以比喻兩國之間為了芝麻綠豆的小利益而犧牲人命,大動干戈。

目的就是希望魏王停止這場無意義又愚蠢的戰爭。

2. 許多成語典故都出自古書,你知道源自這篇文章的成語嗎?請寫出來,並解釋它原義和引申義。

第一篇: 苗立昀 五年級
「蝸角之爭」這個成語是出自於莊子這本書。

原義是指,在蝸牛身上的柄眼的兩個小國家,為了土地而伏屍數萬,是個愚蠢的選擇。

引申義是比喻人為了某一上小利益而做了沒有意義的爭執。

第二篇: 文藝修 六年級
蝸角之爭是出自於莊子這本書。

原義是指兩國在蝸牛角上爭土地。

引申義是指兩個人為了很小的利益而大動干戈。

第三篇: 黃心甫 七年級
蝸角之爭是出自於莊子.則陽篇。

原義是指兩個國家分別在蝸牛的柄眼上建國,為了毫不起眼的小土地而大動干戈。

後比喻兩人為了小利益而起爭端。

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

讀書會即將開課囉~

  經典課程讀書會即將於1/5開課,歡迎大家有空上來看看喲~
  以後會有更精彩的文章出現,敬請期待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