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待已久,1/5終於來到,一早,懷著興奮的心情到教室,已有一名學生報到,接著一陣忙碌,開始上課。
由於新舊生各有一半,年齡層是四年級至八年級,舊生表現得比以前上課時熱絡,而新生,初來乍到,有一點小陌生,有一點小害羞;在一小段的休息時間裡,黃老師請同學吃糖果,此時新生也不靦腆了,吃了糖果都笑得很開懷,糖果果然是甜的,吃得大家心裡都甜孜孜的。
此時重頭戲來了,上完了課文,要寫【問題與討論】,舊生如魚得水,根據過往的經驗,知道該如何下筆,新生的考驗就來了,要如何下筆咧?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,此時,舊生非常的熱心幫忙,告訴新生要如何寫,黃老師也引導新生可以怎麼寫;對舊生而言,這是多麼棒的成就感呵,對新生而言,有一點挑戰囉~~但,假以時日,我相信新生們的程度也會跟舊生一樣的好!
以下是小朋友所寫的精彩文章:
蝸角之爭──《莊子.則陽篇》
1用小朋友自己的話寫出全文:
第一篇: 苗立昀 五年級
戴晉人問魏王:「關於蝸牛,您知道嗎?」魏王:「當然知道。」戴晉人又說:「蝸牛的頭上不是有兩隻角嗎?有一個國家在蝸牛左邊的角上建國,稱為觸氏;另有一個國家在蝸牛的右角上建國,稱為蠻氏。這兩個國常常因為爭奪領土而互相殘殺,殺得天昏地暗、血流成河,獲得勝利的那一方就會追殺輸的那一方,至少也要追個十來天才肯收兵罷休。」魏王:「哈哈!你講的這些話該不是都是你自己個人編造出來的假話吧?」戴晉人說:「絕對不是編造出來的,我來舉例說明:有一個國家叫魏國,魏國中的國都叫大梁,大梁之中有位大王;那麼,相對於沒有盡頭的宇宙而言,您和蝸牛角上的蠻氏國的國王有任何的差別嗎?」
魏晉王只好停止戰爭,但是心裡難免有失落感。
第二篇: 文藝修 六年級
魏國正準備出兵攻打齊國時,宰相惠施想阻止這場無謂的戰爭,於是請他的好友──戴晉人來遊說魏王。
當戴晉人一來,便開口問魏王:「大王您知道蝸牛嗎?」王曰:「當然。」所以戴晉人立刻切入正題的說:「蝸牛有兩個觸角,有兩國分別在觸角上建國。一國叫觸氏,一國叫蠻氏。兩國時常為了爭地而戰,伏屍數萬。這好比魏國與齊國,彼此為了爭地而戰,大王何必為了對方一時的小錯誤而造成伏屍數萬的惡果呢?」
於是魏王同意了戴晉人的說詞,停止了這場戰爭,避免了伏屍數萬的景象。但魏王有些沮喪,因為自己的想法卻成了「蝸角之爭」般的愚蠢故事。
第三篇: 黃心甫 七年級
魏國正準備出兵打齊國,惠施於是請戴晉人上朝勸說,是否可以打消魏王的念頭。
戴晉人問魏王:「你知道蝸牛這種動物嗎?在蝸牛的右眼上,有一個蠻氏,左眼上有個觸氏,兩國為了中間微不足道的土地而大動干戈,結果橫屍遍野,死傷慘重。」魏王笑著反問:「我看這是你編的故事吧!」戴晉人解釋:「天下有個魏國,魏國中有梁這個首都,首都有您魏王,這不正如廣大的動物界裡一隻蝸牛,蝸牛上有兩個柄眼,柄眼上有個小國家……為什麼您要為此不起眼的小利益而發動戰爭呢?」
魏王雖然不甘心,只好同意停止戰爭,魏王因此失落惝然。
【問題與討論】
1. 戴晉生借蝸牛角上的戰爭來比喻什麼?目的何在?
第一篇: 苗立昀 五年級
用來比喻為了小小的利益而付出極大的代價,而這個舉動是不智之舉。
目的是勸告魏王停止戰爭。
第二篇: 文藝修 六年級
戴晉人借「蝸角之爭」來比喻魏國為了小小的利益而想發動對齊國的戰爭。
他講這些話的目的是讓魏王不要為了一時氣憤而發動無謂的戰爭。
第三篇: 黃心甫 七年級
用以比喻兩國之間為了芝麻綠豆的小利益而犧牲人命,大動干戈。
目的就是希望魏王停止這場無意義又愚蠢的戰爭。
2. 許多成語典故都出自古書,你知道源自這篇文章的成語嗎?請寫出來,並解釋它原義和引申義。
第一篇: 苗立昀 五年級
「蝸角之爭」這個成語是出自於莊子這本書。
原義是指,在蝸牛身上的柄眼的兩個小國家,為了土地而伏屍數萬,是個愚蠢的選擇。
引申義是比喻人為了某一上小利益而做了沒有意義的爭執。
第二篇: 文藝修 六年級
蝸角之爭是出自於莊子這本書。
原義是指兩國在蝸牛角上爭土地。
引申義是指兩個人為了很小的利益而大動干戈。
第三篇: 黃心甫 七年級
蝸角之爭是出自於莊子.則陽篇。
原義是指兩個國家分別在蝸牛的柄眼上建國,為了毫不起眼的小土地而大動干戈。
後比喻兩人為了小利益而起爭端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